第35章 大明北海舰队(3/4)
这让蔡福有些不解,可还是照办了,谁让人家是皇帝呢。
入夜,简单用过晚膳的朱祁镇继续召见了蔡福和崔恭、于子仁。
“人、船、火炮,”朱祁镇一字一句的看着威海卫的地图,对着三人说道:“咱们先说说人:山东半岛九卫十所加上你们备倭都司的十万人马,共计十三万人,这些人有多少熟悉海战?”
蔡福想了想有些汗颜的起身说道:“陛下,大约…大约两万人。”
出乎意料,皇帝并没有责怪他,而是摆摆手示意他坐下。
“两万人足够了!”朱祁镇笑道,同时心中也有些无奈,毕竟现在不是人多少的问题,而是船的问题,自从大明结束了下西洋后,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大明数十年间积累的海上实力消失殆尽,大明也逐渐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最好的例子就是明中后期倭患日益严重。
最关键的问题其实朱祁镇并没说,那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海权意识极度缺乏,从夏朝开始直至现在,不管是历代君王还是士大夫乃至普通百姓都有一个顽固的想法那就是陆地思维,大海,什么东西,全都是苦了吧唧的水,要那有什么用!又长不出粮食来。
正是有了这种顽固思维,中国才在近代逐渐落后于西方各国,当西方国家开启大航海时代时,从山沟沟里崛起的满清政府却彻底的摒弃了明朝所有先进的技术,居然开始闭关锁国,从乾隆给英国国王的信中就可以看出这帮人是何等的自大愚昧和无知!
正是基于历史的惨痛教训,朱祁镇这才不惜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每年投入重金,发展航海技术,可光有商贸上的兴旺也不行,你大明富得流油,总有人会羡慕嫉妒恨,为了保障财源不断,并拓展海上势力范围,大明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震慑那些敢觊觎大明的宵小之徒,比如东瀛!
虽然南京泉州还保存着两艘宝船,可这两艘宝船修复起来的难度及成本也是非常高。
不过好在宫中还保存着当年建造宝船的图纸,朱祁镇当时还在南直隶时就和工匠们一起探讨过能否在宝船的基础上建造五千料的巨型战舰,得到的答案虽然能建造,可成本太高,木料好解决,这一年多沐晟率军在缅甸打的那些缅甸人乖乖的向大明源源不断的提供柚木。
可造船最关键的是缺人,准确的说是缺当年参与宝船建造具有高超技艺的工匠。
“可是陛下,咱们…没有那么多船啊,尤其是缺两千料以上的大船,这一年多江南造船厂虽然提供了几艘大型福船,可还是远远不够啊。”蔡福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